央视纪录片《定风波》解说词

《定风波》解说词第一集|出川记

在巴黎,人们既能感受西方文化的浪漫,也能品味东方艺术的传奇。赛努奇博物馆正在举办中国绘画史追溯展,有一件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。这就是张大千用细笔山水勾勒的画作《赤壁图》,画作将近千年前的苏轼携友月下游赤壁的故事尽现于纸上,令人叹为观止。易凯博士在赛努奇博物馆工作了十年,先后主办了馆藏中国古代绘画展、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等展览,他对与苏东坡有关的作品始终念念不忘。同样是在巴黎,法国主流报纸《世界报》曾于世纪之交评选上一个千年的英雄人物,最终12位人物入选,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。

瓦屋山,坐落于四川省眉山洪雅县,是中国最高最大的桌山。1908年,英国著名的植物猎人威尔逊曾在瓦屋山停留考察了十余天,他把这座不可思议的山赞誉为云霭之上一座巨大的诺亚方舟。这座四四方方的山,方圆十平方千米,最高海拔2830米,谁又有资格坐在这张桌山前,把一生写成一部皇皇巨著呢?

1037年1月8日,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,苏轼就出生在距离瓦屋山、峨眉山不足百里的四川眉州。相传那一年,眉州山野草木凋零,天地灵秀,全归于他一身。”门前万竿竹,堂上四库书”是眉山苏家的生活写照。眉山苏轼本是书香门第,始祖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,与诗圣杜甫的扭父杜审言齐名。苏味道在唐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宰相,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。他的一个儿子苏份从此定居眉山,成为眉州苏家之始。1045年,庆历五年,36岁的父亲苏洵乘船出川,穿三峡、入长江,壮游天下,屡次科举不第,他早已厌倦了观念文章,索性去走读大好山河。苏洵出门远行,养家教子的重任都由妻子程夫人独立承担。程夫人出身眉山名门,哥哥程浚进士及第,因苏沟二哥苏涣与程进同榜进士及第,苏程两家联姻,17岁时,她嫁给了18岁的苏洵,少年苏弑生机勃勃,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好奇。读书习字之余,他最喜欢拉着性格沉静的弟弟苏辙一起去院中观鸟。许多鸟雀都来这里筑巢,有的甚至把屋就住在低矮的枝桠,小孩子都可以俯身喂食。邻里都认为这是程夫人的仁爱带来的祥瑞。

家有祥瑞,彩风来栖,少年苏轼从小就颇有些与众不同。有人从京师回到眉山,抄了一篇文章《庆历圣德颂》给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者师看,文中夸赞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士大夫,期盼大宋重振雄风。苏轼问先生,文中赞颂的都是些什么人,他们都做了什么事?先生随口回答道,“你个小孩子家家的,知道这些干什么?”苏轼却梗着脖子说,“如果他们是神仙,那就不敢知,假如也是人,为何不能问?”乡者先生很惊讶,一个小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,于是便给他详细解说,告诉他,这些人都是当今天下的精英人杰。苏轼听罢,振衣向这篇文章行叉手札。乡老先生不曾想到,日后这个少年竟会与这些人杰齐名。

四川远离中原,自古就是经济发达、文化繁盛的天府之国,北宋时,眉山有孙氏书楼,藏有京城皇宫典籍,一些书商纷至沓来刻版印书。雕版印刷的发展,大大改善了书籍依靠借闭或手抄的不易,提振了社会的读书风气。有一次,程夫人指导苏轼兄弟读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,范滂本是东汉时期名士,国检举权贵反对宦官而被人陷害,杀身成仁,年仅32岁。诀别之时,范滂跪着向母亲请安,劝慰他不要太过伤心。范母却答:“人固有一死,如今你有了好名声,我还伤心什么?”小苏轼读到这里,扑通一声向母亲跪了下来。他说,”儿子长大以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,您允许吗?”程夫人爽快地回答,“你能做范滂,难道我就不能傲范滂的母亲吗?”

直到父亲苏序病逝,远游三年未归的苏洵才仓促赶回家中,却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。

父亲死后,苏洵面壁十年,誓不出川,开始把重心放在教育儿子苏轼气南夜百告的时光印记

苏祠内,有座复制板木假山,三峰峭立,尽显沧桑。苏洵当年壮游天下,偶得木假山,不远千里带回眉山,以此作为父子三人的人格要求:居高时须雄健魁伟,处下时则不卑不亢。与木假山堂相对的来凤轩正是苏淘当年课子读书的地方。早年壮游天下的经历,让苏洵看到了大宋王朝的危机,他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为饱学之士,长大后出川入仕,真正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。知子莫若父,苏洵早早就从性格中看到了儿子的命运,锋芒外露者,苏洵为他取名为“弑”,字子瞻,“弑”的意思是乘坐马车时的扶手,皇帝出遐,将军指挥作战,都要靠在轼上,希望他成为辅佐之材,但事过于外露,亦被外物所伤,希望他瞻前顾后,谨慎小心。敦厚朴实者,苏洵为他取名为“辙”,字于由,“辙”的意思是马车走过的轮印,他想说给儿子的是,始终不忘来路如此才能更平稳的到达前方。

历史上眉山的丝织业极为发达,轻者为纱。绉者为毂,所谓纱毂行,便是经营绸缎布匹的地方。宋朝社会风气开放,女性经商相当普遍,独立经营意识很强。见过世面的程夫人劝苏洵不要为生计发愁,只管放心读书。以天下为已任。苏洵从前出川壮游时,程夫人就在眉山的纱縠行租了一爿销面,专做丝织品生意。程夫人很懂经营之道,以一人之力供养全家的生活。没过几年,她更是买下了几间店铺,被苏轼后来记为家有五亩园。

相传,就在这个唤鱼池前,苏轼唤出了第一位妻子王弗。那年夏天,十四岁的苏轼在父亲好友王方的中岩书院游学,临泉观景,这个顽皮少年击掌三下,引得岩穴之中群鱼纷纷游出,仿佛与人心意相通。者师王方建议,不如给此景取个美名,很多人提出的名字不是过于文雅难懂,就是流于俗气。苏轼信手写下“唤鱼池”三字,令众人拍手叫绝。丫鬟送来王芳之女王弗写的字,展开红纸,也是“唤鱼池”三字,大家都为这心灵感应而啧啧惊叹,王方也有了招苏轼为娇的意思。三年之后,良辰吉日,苏轼迎娶了心仪已久的王弗,那一年,苏轼17岁。王弗15岁,最好的年纪得良人为伴,让他喜不自胜。许多年后,苏轼引用李商隐杜牧白居易等诸多大家典故,写了一首《南乡子·集句》,上半阙形容娇妻王弗的美丽,下半阕描绘洞房之夜的美好。让他更加惊喜的是,王弗掩口笑着一一道出了那些用典的出处。“寒玉细凝肤。清歌一曲倒金壶。冶叶倡条遍相识,争如。豆蔻花梢二月初。年少即须臾。芳时偷得醉功夫。罗帐细垂银烛背,欢娱。豁得平生俊气无。”

第二年,苏洵也为次子苏辙早早操办了婚事。这样安排,他自有一番打算。两个儿子婚事已毕,又有贤妻在家坐镇,苏洵做了一个重大决定,此时他已年近半百。决定带两个儿子出川闯荡天下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。”望着峨眉山上的月亮,本来不善饮酒的苏洵忽然间豪情顿生,不自觉间吟出了三百年前李白出川时写下的诗句。他举起酒杯祝祷天地,苏洵对两个儿子说。“当年李白 24岁出川,以一天《蜀道难》名动长安,现在该轮到我们父子三人出川了!来,举杯,让我们向天地感恩这积淀了三百年的元气勃发。”

1056年,嘉佑元年三月,春节刚过,父于三人启程出发。果然,苏轼与苏辙参加了初秋开封府举人考试,兄弟二人皆中,苏轼名列第二。第二年春天,礼部省试,苏轼洋洋洒洒写了篇政论雄文–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。那天的主考官正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,试卷点检官则有诗人梅尧臣。梅尧臣看到苏轼此文十分喜欢,认为颇有孟轲之风,于是马上递荐给欧阳修。欧阳修也十分赏识这篇文章,当即拍板定为单科第一名。转头一想,欧阳修又觉得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,为了避嫌,又提笔将其改为第二。打开封印,才看到此文作者并非曾巩,而是苏弑。欧阳修不由得击掌赞叹:“读苏弑文章直冒汗,真是畅快呀!者夫理当给他腾个地方,让他出人头地。”

集莫殿上,卫士们齐声呼唤其名,新科进士们闪亮登场。那位浓眉插鬓、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就是苏轼,不单不亢,一点儿也不怯场。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,却比哥哥苏轼高一头的

是苏辙,惜字如金,看起来心里很有数。相貌端正华贵的曾巩后来和苏丽短再台的时光印记

宋八大家。年纪略长、老成持重的那位名叫张载,长着一张倔强不服输的脸,日后,他成了横梁先生,开创了官学。这位彬彬有礼的人是程颢,后来他创立了心学理学。这些意气风发的读书人,此时如同殊途同归的河流,注定要奔向大海,却不知道自己正被列入一张被誉为千古第一龙虎榜的名单当中。这些彪炳史册的名,如同群星闪耀,共同开启了北宋嘉祐二年的传奇。每一个人都为平定时代风波而生,却又要面对川流不息的天命。

正当苏轼兄弟金榜题名时,一个噩耗传来,程夫人撒乎人寰了。一生勤俭持家的程夫人,于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四月八日去世,享年47岁。皆闻此噩耗,已是五月,名动京师的父子三人只能仓皇回乡奔丧。1059年,嘉祐四年秋天,苏洵带着22岁的苏轼和20岁的苏辙再度出川。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赴京办理注官手续。程夫人已逝,苏轼夫人王弗、苏辙夫人史氏和几个月大的苏轼长子苏迈全都一同进京,谁也不知何时才能重返眉山。一路向东,父子三人互相唱和,共作了一百多篇诗赋,“江上同舟诗满箧”,这是父子三人在一起最难忘的时先。再入京师,失去了家中的经济来源,父子三人开始节俭度日。每日三餐,饭桌上只有白饭、白萝卜和盐三样食物,苏轼戏称之为三白饭。三月间,苏轼、苏辙都被任命为办理文书等事务的九品官,但兄弟二人决定辞不赴任。他们早有打算,专心读书,准备参加嘉祐六年举行的制料考试。立秋之日,苏轼正读到韦应物诗中“安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两句,忽然披风大作,冷雨穿窗入室。苏轼不禁想到,凡弟俩一旦做官后,各自宦游,从此就要分离,难免伤感。

宋朝制科考试共五等,其中一等和二等都是虚设,苏辙入四等,苏轼则位列三等,为宋朝开国百余年来最高等。这一次考试只录取了三人,宋仁宗龙颜大悦,第一时间就向曹皇后报喜,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。那是嘉祐六年年底,苏轼第一次出京赴地方任职,弟弟苏撇一时待不到委任,索性和妻子留在京师,专心侍奉老父亲苏洵。这是兄弟俩第一次宦途刷离,却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。苏轼本是被送的人,却又勒马在野外伫立良久,目送弟弟归鞍上的背影。苏轼现在就想给弟弟写一封信,提醒他别忘了对床夜雨的约定。

途经渑池的时候,天地间落下好大一场雪。生性活泼的王弗拉着苏轼去采新雪,却发现白茫茫的雪地上早有飞鸿踩下了一串串爪印,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,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,又有青春知已王弗为侣,初入仕途起点不低,只觉人生从此长风万里。在这场大雪中,苏轼

还鬼使神差般地写下了自己一生的缩影: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纸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”。戴着制料三等的光环,苏轼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。上任后不久,他却因为不被认可而暴怒。每次自己写的公文,太守都要修改到面目全非。他向王弗发火说,“这官差做不得了,咱们立刻就回眉山去”。没想到王弗却说。“说出去的话收不回,摔碎的杯子也捡不回。这两年若是你能走回头路,我就跟你回眉山”。王弗一句话让苏轼羞红了脸,再也不提辞官回老家的事。

每当家中来了客人,王弗总会坐在屏风后做女工,一面侧耳静听他们的对话。对于来者是怎样的人,王弗总能给出自己的判断,其后验证的结果基本不差。她无数次提醒自已这位少年得志又锋芒毕露的丈夫,提防那些见面就夸你的人。这种交情多半靠不住,接受那些总是批评你的人,交这种朋友就像照镜子。两年后,太守陈希亮命苏轼为刚刚落成的凌虚台写篇文章。年轻气盛的苏轼直接在文中给太守泼了一盆冷水,万事万物都有兴废成败,如果放到绵绵无穷的时间中,那么这座凌虚台也会重新变成为荒草野田。太守看后哈哈大笑,让人原封不动地刻在石碑上。嘉祐八年,初入仕途不久的苏轼已经深刻感知了财之不丰、兵之不强、吏之不择是北宋王朝三患。他写下了一篇《思治论》,其中有“犯其志难而图其志远”的千古名向,意为向最难之处攻坚,追求最远大的目标。风翔三年,苏轼终于任职期满,携春重田京师,家人团聚,官职提升,又得宋英宗召见,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时。

不料,命运之神却夺去了他最珍爱的妻子,王弗突发疾病身亡。悲痛至极,他与王弗年少而婚,感情至深,谁料却不能白头到者。如果没有王弗,也许就不一定会有那肯感天动地的《江城子》,十年生死两茫茫……王弗陪伴苏东坡的时间并不长,但她见证了苏东坡的第一次巅峰,而王弗走以后,苏东坡人生开启了颠簸流离的过程。他去了杭州,去了密州,从此,一个又一个城市地流转就变成了他生活的主题,当他在密州寒冷的冬夜里。想起妻子,内心的苍凉感不仅仅是对他们曾经走过的那一段岁月的怀念,也是对自己青春不会重来的深深的遗憾。时隔一年,苏洵病重。苏洵嘱咐儿子,妻子从你于艰难之时,将来一定要将她葬在你母亲身旁。不久后,父亲苏洵竟也客死他乡。京城之中,自天子、辆臣乃至平民百姓,听闻此事,都为之悲伤不已,上门吊唁者络绎不绝。这一年,年近而立的苏轼、苏辙兄弟俩再度辞官,护送两具灵柩回眉山守丧,苏轼将王弗葬在父母墓旁。守丧三年,苏轼苏辙倒是有了许多对床夜语的时间,生老病死是他们那时聊得最多的话题,守丧三年期满,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。闰之原名叫二十七娘,国为出生于闰正月,苏轼就为她改名为闰之。王闰之比苏轼小11岁,仰慕他的人品和才华,更将苏轼与王弗所生之子苏迈视同已出。

1068年,熙宁元年,苏轼与苏辙第三次出川。这一次竟是了无牵挂。兄弟二人从此以天下为已任,他们再未能回到故乡,宦海沉浮,他们全都被父亲早年预测命运的《名二字说》一一说中。苏辙为人沉稳,一度官至副宰相。苏轼锋芒毕露,人生坎坷,但老耀千年。十年之后,身在密州的苏轼做了一个梦,梦中他又见到了爱妻王弗,仿佛两人正在那场漫天的大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。唯有在梦中,他才能和王弗踏雪回到眉山,与故人们温暖相聚。他整整一生都走在出川的那条蜀道上。前方是天下,身后则是故乡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buydog.com/45082.html